最早在《中醫診斷學速記歌訣》中,就有對於脾虛一類症狀的記載,脾虛者,大多氣息虛弱,食慾不振,精神疲倦,並且多出現在夏秋,濕熱交替之際。脾虛的說法來源於中醫,很多朋友也想通過中醫的方法來改善自身的脾虛症狀,但往往效果並不顯著。其實並不是你的補脾方法有問題,而是沒有找准脾虛的真正病灶。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脾胃相連,所謂的脾虛,自然也和消化系統相關,是消化不好的症狀。因此很多人在改善脾虛症狀的時候,會採用中醫上食補或者藥補腸胃消化系統的方式來滋補脾臟。這樣做是否有效?
01脾虛是因為消化不好?用滋養腸胃的方法改善脾虛,是否有效?醫生這裡告訴大家:脾虛,並不單單是因為消化不好。
我們可以從脾臟的功能機理來剖析。
在中醫的說法中,脾臟在五行中屬水,主要用於轉化谷氣和運轉水利。說白了就是幫助身體將食物能量轉化為身體能量,並且輔助水循環運行。
的確,如果我們腸胃或者消化不好,提供的谷氣效率不足,也會影響到脾臟,造成脾虛的症狀出現。
但不僅於此,脾,膽,腸胃同屬於消化系統,不同的病灶決定著不同的脾虛症狀。
舉個兩個例子:
①膽虛型脾虛。如果我們的膽囊出現問題,膽汁分泌異常,排毒功能運轉不暢,吃下去的食物在消化過程中也會受到影響,毒素累積並在脾臟中堆積轉化,就會加劇身體的脾虛症狀。這種就屬於膽虛性脾虛,是需要著手用金銀花,菊花等解毒養膽等中藥進行調理。
②水利型脾虛。如果我們身體被濕氣侵入,或者水分攝取過少,水利運轉不暢,同樣也會加重脾臟的負擔,增加脾虛出現的風險。
也正是因為如此,想要用治理腸胃的方子來治理脾虛,在沒有搞清楚真正病灶的情況下,是很難發揮作用的,甚至一些充盈胃氣,刺激消化系統運轉的中藥干預,反而會加速脾臟的運轉,提高脾臟的磨損度,增加脾虛的患得概率。還請大家治理脾虛一定要對症下藥,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才行。
而對症下藥的方法,除了根據自己的身體具體情況,接受專業的中醫診療以外。我們也可以通過脾虛的症狀分級進行初步鑑別診斷。不同病灶引起的脾虛,自然嚴重程度也是不盡相同的。
02中醫分享脾虛的6級症狀分級,看看自己歸哪檔?1級脾虛,也被稱為脾氣虛。中醫認為,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氣,氣依托著器官進行運轉,如果器官受損,第一時間損失的也是氣。因此脾氣虛,可以視為最輕度的脾虛。
症狀特點:大便不成形,食慾不振,精神疲弱。
2級脾虛,也被稱為脾陽虛。器官內陰氣受損嚴重,陰陽失衡波及到陽氣,陽氣初步受損,就會形成脾陽虛。日本藤素 日本藤素藥局 日本藤素實體店 日本藤素哪裡買 正品日本藤素 汗馬糖 必利吉保羅V8 德國必邦 壯陽藥 春藥
症狀特點:除以上症狀外,還可能存在腹脹,腹痛,陰冷等情況。
3級脾虛,被稱為脾陰虛。這個時候因為某些外界原因,導致脾虛症狀進一步加重,脾陰氣消耗殆盡。陽氣無法調和,也就形成了脾陰虛。
症狀特點:除上述症狀之外,存在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喉嚨腫痛,上虛火等症狀。
以上三種人,總體屬於程度較輕的脾虛,並沒有引起什麼具體類型的疾病,只要通過生活和飲食的調理,大多都可以恢復正常,如果是以下三種級別,脾虛的朋友就需要通過治療干預了:
4級脾虛:脾氣下陷。陰氣消耗殆盡,陽氣調節損耗,雙氣匱乏,就是所謂的脾氣下陷現象。
症狀特點:腹部墜脹,長期腹瀉,可能存在輕微脫肛或女性特有的子宮脫垂症狀。
5級脾虛:脾不統血。脾臟雙氣匱乏得不到補充,就意味著血氣沒有媒介傳達到脾臟,脾臟得不到血氣供應日益虛弱萎縮。也就是所謂的脾不統血。
症狀特點:經常心悸,呼吸不暢,失眠症狀頻發,並且長期伴隨頭暈,出血不止等異常疾病情況。
6級脾虛:脾虛濕滯。因為血氣匱乏,雙氣萎靡的原因,導致外界的濕熱之氣趁虛而入,佔據我們的脾臟,進一步阻礙身體的水氣運轉和谷氣轉化。繼而出現脾虛濕滯的現象。
症狀特點:面色蠟黃,四肢酸軟困重,厭食現象更加嚴重,對油膩葷腥之物反胃。
03以下是各類症狀關乎脾虛的病灶表現:嘴裡時常反甜,或因脾熱;油膩,口苦,或因脾氣失調;嘴唇腫大,舌苔肥大,或因消化滯澀,脾胃懈怠;嘴角,舌頭生瘡,有脾胃陰虛的可能;嘴唇發黑,無光,或者是發紫發白等,多為脾虛持續惡化,存在氣虧,濕熱等嚴重症狀,需要及時調理治療。
總而言之,以上是關於脾虛的輕重等級,代表性體表症狀等大致參考,有脾虛隱患的朋友可以適當對照,將自己的脾虛嚴重程度進行初步診斷,繼而更利於日後進行專業的調養和治療。
最後,中醫再給大家支支招,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保養脾臟。
04中醫支招:日常生活保養脾臟之法:①飲食一定要規律。養脾的早餐,例如米粥,紅棗,花生等等補氣提虧的食材可以偏向選擇;
②寒涼之物不要多碰。脾臟歸類於消化系統,接觸寒涼過多也會刺激到脾臟,提高脾虛的風險。
③嘗試中醫按摩。一些調理脾臟的穴位,例如腰眼穴,陽陵泉穴等等,每天輕按十分鐘,或能很好地達到調理之效。
如果大家有什麼更好地養脾日常方法,也歡迎在評論區進行討論補充,幫助更多的朋友。
值此夏秋交替之際,脾虛症狀頻發,但我們也不能盲目地補,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病情的嚴重程度,根據症狀推斷自己的具體病灶,採用針對性的方法補脾,才能起到更好地效果,同時在生活中也不要忘記養脾的日常手段,打好健康基礎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