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醫內科的治療原則又稱治療治則。它是在中醫基本理論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疾病治療的立法、處方、用藥等具有指導意義。

中醫內科疾病的治療原則一正治反治

正治也稱逆治,是最常用的治法。即指疾病的徵象與本質相一致時所採取的治療原則。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均為正治法。

反治也稱從治,是在特殊情況下所採取的治療法則。

中醫內科疾病治療原則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臟腑補瀉

 

即指疾病的某些徵象與病變的本質不相一致時,採取順從這些假象而治的法則。但實際上還是逆其疾病本質而治療。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為反治。再如下利譫語、用通下腑實的諸承氣湯治療;真熱假塞證,用寒涼的白虎湯治療,均是反治的具體運用。

中醫內科疾病的治療原則一扶正祛邪

扶正即補法,用於虛證;祛邪即瀉法,用於實證。疾病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正氣與邪氣相爭的過程,邪勝於正則病進,正勝於邪則病退。因此,扶正祛邪就是改變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使之有利於疾病向痊癒轉化。

用於扶正的補法有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等;用於祛邪的瀉法有發表,攻下、滲濕,利水、消導、化瘀等。扶正與祛邪,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扶正有助於抗禦病邪,而祛邪則有利於保存正氣和恢復正氣。

在一般情況下,扶正適用於正虛邪不盛的病證,而祛邪適用於邪實而正虛不顯的病證。扶正祛邪並舉,適用於正虛邪實的病證。在具體應用時,也應分清以正虛為主,還是以邪實為主。以正虛較急重者,應以扶正為主,兼顧祛邪;以邪實較急重者,則以祛邪為主,兼顧扶正。若正虛邪實以正虛為主,正氣過於虛弱不耐攻伐,倘兼以祛邪反而更傷其正,則應先扶正後祛邪;若邪實而正不甚虛,或雖邪實正虛,倘兼以扶正反會助邪,則應先祛邪後扶正。總之,應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為原則。日本藤素 日本藤素藥局 日本藤素實體店 日本藤素哪裡買 正品日本藤素 汗馬糖 必利吉保羅V8 德國必邦 壯陽藥 春藥

中醫內科疾病治療原則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臟腑補瀉

 

中醫內科疾病治療原則之臟腑補瀉

由於人體是有機的整體,臟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一臟有病往往影響到他臟,而他臟的情況有了改變,也會反過來影響原發病的肌府,臨床上常應用臟腑之間的生剋表里關系,作為補瀉治法的原則。這些原則可概括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壯水製陽,益火消陰;瀉表安里,開里通表,清裡潤表三個方面。

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這是將臟腑生剋關係運用於臨床的治療原則。所謂虛則補其母,就是當某臟虛弱時,除了直接對該臟進行補法治療外,也可間接補益它的母臟。實則瀉其子,就是某臟之病由於子實而起時,可瀉子之實以治母病。

二、壯水製陽和益火消陰

這是從臟腑病機上著手的一種重要治法。

中醫內科疾病治療原則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臟腑補瀉

 

壯水製陽,適用於腎之真陰不足的證候,以峻補腎之真陰來消除因腎陰不足不能製陽所引起的一系列陽亢之症。

益火消陰,適用於腎之真陽不足的證候,以峻補腎之真陽來消除因腎陽不足、無力溫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陰凝之症。

三、瀉表安里、開里通表和清裡潤表

這是將臟腑的表里關系運用於治療上的方法。適用於臟與腑之間表裡俱病的情況。

如肺與大腸相表裡,當陽明實熱,大便燥結而肺氣壅阻時,只從肺治很難見效,而用瀉其大腸之表而安肺之裡的方法常能取得明顯效果。又如因肺氣壅阻不宣,致大便燥結者,只從大腸治亦難見效,在治療上可採用開肺之裡的方法而通大腸之表。再如肺陰虛而生燥,精液被耗所致大便秘結、在治療上可採用清肺之里而潤大腸之表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eydjxut 的頭像
    zeydjxut

    zeydjxut的部落格

    zeydjxu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